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紫砂百壶大陆巡回展在杭州启动

2015-05-27来源于:新华网浙江频道编辑:晨熙


应书良正在指导徒弟制作紫砂壶。


书画大师吴山明在紫砂壶上为活动题字。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12月28日讯:56岁的电视编导黄明怎么也没想到,他不经意间拿朋友的一幅画换回宜兴一位工艺大师的紫砂名壶,由此引出了一段两岸以壶结缘的佳话。

2012年12月28日上午,当看到专程从台北赶来的“孙中山纪念馆”前任馆长曾坤地先生将一本本馆藏证书颁发到邵顺生等江苏宜兴紫砂名家手中时,黄导的一颗心总算落地了;同时,也为自己能为两岸文化交流,特别是弘扬大陆文化感到欣慰和骄傲。

12月28日,记录着百位西泠印社书画大师与江苏宜兴百位紫砂名家联袂打造刻制着孙中山先生百句名言的紫砂壶,并在香港、台湾展出的实况以及被台北孙中山纪念馆收藏全过程的大型纪录片《一片冰心在玉壶》,在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隆重播出,同名的DVD光盘首发仪式也同时在杭州隆重举行。来自两岸三地的百余名艺术家、媒体人、官员和友好人士出席了本次活动。据悉,《一片冰心在玉壶》播出与上线的同时,以“名言、名人、名壶--丹青紫砂宜于兴”为题的紫砂百壶大陆巡回展今天也在杭州启动。

缘由壶起,梦由壶成

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省里要求策划一系列大型活动,接到任务的电视编导黄明为此又一次陷入创意冥思的困苦之中。

黄明是浙江省音像出版界著名的电视编导,以策划见长,如他策划创意并拍摄制作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记录了吴昌硕、沙孟海、潘天寿等一代名家,在业界颇有口碑,荣获浙江省第十三届“树人”出版奖最高奖。

正当他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活动而苦苦求索之时,隔壁邻居小胖来找他,小胖想在家门口开一个小店,专卖紫砂茶壶,所以想借黄明的车去宜兴进货。这趟宜兴之旅前,黄导对宜兴紫砂壶几乎一无所知,他只是一时兴起,开着车亲自载着邻居去宜兴。没想到却因此与紫砂壶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有着“紫砂之乡”之称的宜兴丁蜀镇,琳琅满目的紫砂茶壶迅速抓住了黄明的眼球,他一边把玩着各式茶壶,一边不经意地听着小胖和壶主讨价还价。当得知小胖用4800元购置一把壶时,他大跌眼镜,因为在他看来每把壶的差别只是大小与形状。听老板和邻居的介绍后,他才知道壶的好坏差异很大,好的紫砂壶泡茶,不仅“盖不夺香、无熟汤气”,即使暑天泡茶,也不易变味;而且由于壶为砂质,因此壶身传热缓慢,保温性好,在提、握、抚、摸时不感炙手;冬令季节双手捧壶,不但可以取暖,还有按摩健身的作用。这瞬间点燃了他的好奇和对壶的兴趣。黄明观察了一圈店中的茶壶,虽然个个造型美观、做工精细,但总觉得少了些文化气息,因此他建议老板找书画名家题字,将字画刻在紫砂壶上,以此来提升紫砂壶的文化价值。老板说,这样做投入太大,他曾经托人到南京找过一些知名书法家,可是最便宜的名家字画至少也要8000来块钱一幅,他觉得划不来。当下黄明灵机一动:何不以字画来换壶呢?于是,他跟老板定下协议,三天后带上西泠印社书画名家的字画来换老板的壶。第二天他就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吕国鄣(西泠印社秘书长),请他帮忙写了两幅字。然后就又去宜兴找到那位老板,用两幅字画换回7个紫砂壶。

这件事给了黄明很大启发:紫砂壶作为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的瑰宝,生来就是文人雅士手中的通灵宝玉,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壶艺家将自己的独具匠心注入其中,使紫砂壶从普通茶具摇身一变,成为世人珍藏的艺术品。同时,紫砂和书画,天生就两性相吸,两情相悦,可否将书画文化和紫砂壶文化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各自的文化价值,做到“字依壶传,壶随字贵”呢?于是,一个名为“丹青紫砂宜于兴”的大型跨界文化活动的创意在他脑海中形成: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邀请100名西泠印社的书画名家和100位宜兴壶艺大师珠联璧合,共同创作100把融孙中山先生百句名言、丹青艺术与紫砂工艺于一体的紫砂名壶,以表达国人对中华先贤的敬仰和追思。

壶中天地宽,至贵今生缘

创意虽好,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

由于拍摄《西泠名家系列》,黄明与西泠印社的许多书画名家都成了朋友,所以找100个书画家题字并非难事,但是对于一个紫砂壶的门外汉来说,要找100个做壶的工艺名家实在是有些为难。在整整大半年时间里,黄明几乎完全居住在宜兴,每天穿行于丁蜀的大街小巷,游走在成千上百的壶艺家之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刚开始去宜兴找他们谈的时候,很多人都当我是骗子呢。”黄明笑着说。

为了证实本次活动是真实的,黄导除了准备了相关文件、活动策划书外,认为还有必要捎带几幅西泠印社名家的字画去。于是,他首先找到中国当代屈指可数的书法篆刻大家、西泠印社副社长刘江先生。耄耋之年的刘老已在艺术之路辛勤探索了六十多年,在拍摄《西泠名家系列》纪录片的十几年间,黄明有幸经常聆听刘老的教诲,两人结下深厚的感情。当听说要举办此次活动时,85岁高龄的刘江不仅潜心篆刻了一方一圆的两枚印章,还挥毫题写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孙中山箴言。在刘老的影响下,许多西泠印社会员都捐出了题有孙中山名言的字画,远在日本的西泠印社会员高木圣雨和师村妙石也寄来了自己的作品。

有了大师们的字画,黄导就好比吃了定心丸,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北上征集名壶的征程。

除了字画,黄导怀里还揣着一把壶。这是他4岁的时候,当时在长广铁路做调度员的父亲买下的一把名叫“扁鱼化龙”的紫砂壶,父亲对它喜爱无比,常捏在手中把玩。这个“扁鱼化龙”壶身呈扁形,如传统的鱼化龙壶,壶把似龙尾,壶面饰有云浪纹,生动和顺,舒展流畅。最有趣的是,壶盖上还制作了一个副钮,是活动的龙头样式,龙头里还有一个活动的小舌头,当壶被倾斜倒水时,龙头和舌头会依次滑出,十分有趣,工艺也精湛非常。当时黄明也很喜欢把玩这壶,“我最喜欢直接对着壶嘴喝茶。一饮而尽时,仰起头来,壶身倾斜向下,壶盖里藏着的龙头就滑了出来,连带着,龙头里做工精细的小舌头也跟着滑出来,很有趣味。”黄明回忆起少年时的趣事,仿佛回到孩童时代。因为对此壶的喜爱,五十多年来,纵然家里经历多次搬迁和整修,这把壶却一直被完好的保存着。

黄明估摸着,既然此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那么,壶的作者若能活到今天,应该也是大师级的艺人,便有了寻找“扁鱼化龙”作者的念头。一到宜兴,他就四处打听,托朋友帮忙留意。文革以前,紫砂壶都是由紫砂厂集体批量生产的,一般壶底只印有“宜兴紫砂”的印章,而不印作者个人的印章,所以一般的壶,作者无从找起。说来也是缘分,当年本是不允许作者在壶身上盖私章,但这“扁鱼化龙”的壶盖底,却偏偏藏着一个隐约可见的小巧印章“阿明”,须仔细观察才能看清。带着“阿明”这个线索,黄明在友人的帮助下,找到了“扁鱼化龙”的作者毛阿明。那天,黄明在宜兴忙完活动的筹备事宜,专程驱车赶去拜访毛阿明。刚刚走进毛家的壶店,眼球就被桌上的一把“扁鱼化龙”紫砂壶吸引,走近一看,和父亲当年的那把壶几乎一模一样,“简直就是双胞胎!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还能找到原作者!”毛家也感动于黄明对壶的珍惜,索性把这把新的“扁鱼化龙”赠送给黄导,愿其好事成双。一旁的朋友告诉老黄,“扁鱼化龙”烧制难度很大,宜兴烧制得出这款壶型的工艺师屈指可数。70多岁的毛阿明原是紫砂一厂的技术骨干,如今已是耳聋眼花,退出江湖。幸好他的儿子毛斌已继承了父辈的技艺和事业,也成了一代工艺美术师。当他听说黄导的来意,马上表示愿意参加这次活动,支持黄导把活动办成。不久,他就代表父亲把烧制的刻有孙中山先生箴言的“福临四方”精美方壶交到黄导手里。

征集壶艺,虽破了题,但没有大师级名家参与,此次活动也立不起来。我国的紫砂壶名家基本集中在江苏宜兴,而称得上泰斗级大师的人物也不过近20个,分为两大体系,一为国家发改委评选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一为商务部(前轻工部)体系评选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然而,这些人要么早已淡出江湖,要么神龙见首不见尾,轻易不见人。

正当黄导为此事头疼时,一个机缘来了。

2010年腊月,黄导冒着风雪从杭州赶到宜兴去会见一位徐姓老朋友。当时屋内正襟危坐着一位高个子中年人,朋友介绍说这是他的弟弟徐俊,可以帮你。原来徐俊是宜兴紫砂界实力派人物邵顺生的弟子,邵是清代制壶名家邵大亨的后人,也是中国紫砂艺术大家。

正在哥哥家串门,本来准备起身回家的徐俊,看到风尘仆仆的黄明走进来,一时好奇,便也坐了下来,听黄明谈活动的构想后,徐俊当下便承诺,引荐自己的师父给黄明认识。果不其然,徐俊立马联系上了自己的两位师傅:邵顺生与王福君。两位大师了解了详情后,都表示愿意与黄导接触。由此,一场以壶结缘的活动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但事情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邵大师对黄导也不是完全相信,提出了种种疑问,如经费如何落实,壶交给谁收藏,是否都是西泠名家的作品等等。“没办法,这种骗局实在是太多了,我真的不敢十分相信。”

黄导拿出随身带来的西泠名家的部分作品,并向邵大师保证件件都是真品。邵顺生问黄导,当今西泠名家中谁名气最大?黄导报了一连串名字。邵大师有意激将:“你说眼下吴山明名气最大,我也是紫砂名人,若你能拿到吴山明的字画,那我就信你!”当即,黄导与邵大师击掌承诺。

尽管在拍摄《西泠名家系列》时结识了吴山明,但真正要拿到吴山明的字画绝非易事。吴山明是何等人物?中国美院自潘天寿、陆抑非、陆俨少……之后,中国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贯通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了人物与山水,形神并举,笔境兼夺,是世人推崇的现代水墨人物画大师。况且时间又临近春节,大师正在三亚过年,黄明怀着忐忑的心情,给吴山明打电话,但对方的电话听不清楚。怎么办?时间不等人,况且这关系到本次活动能否成功,心急如焚的黄导二话不说带着摄制组在小年夜连夜驱车前往三亚。一路上他惴惴不安,吴山明会否拒绝,会不会不接待?从杭州到三亚几千公里路程,还要漂洋过海,此行会否打水漂?然而,事情出乎黄导意料,当吴山明听了黄明的介绍之后,当即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更让黄明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大师匆匆吃了年夜饭,便关闭了所有通讯工具,一头扎进了画室里创作。大年初一的下午,当黄明接过大师手中那张气韵生动的孙中山头像时,心被深深地感动了。吴山明告诉黄明,过年了,本来是要封笔的,况且孙中山头像是最难画的,一般画家都不敢轻易出手,是你的三亚之行深深感动了我。

当拿到吴山明的画作后,邵顺生也震撼了,黄明言而有信的三亚之行同样感动了大师,担任宜兴紫砂行业协会和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的邵顺生当晚就召集了他的一批技艺精湛的徒弟以及同样是工艺美术大师的朋友集中到他家,让黄明给大家介绍这个活动。“我觉得那个时候我就像当年的农村土改工作队队长,发表着热情洋溢的演说,鼓动着大伙大干一场!”黄导说。就这样,在邵大师的鼎力相助下,100多位宜兴籍紫砂工艺大师表示愿意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贡献一份力,这场被称作“丹青紫砂宜于兴”的大型活动终于被确定下来。

参加此次活动的不仅有以西泠印社副社长刘江为首的如王伯敏、朱颖人、吴山明、何水法等中国当代书画名家,还有中国紫砂制壶大师张红华、吴培林、朱建伟、邵顺生、王福君等;宜兴一些中青年后起之秀也兴致盎然地加入了此次活动行列。应书良和路学峰两位中年工艺美术师,虽出道不久,但他们的作品精致大气,创意独特,已在业界小有名气。这次他俩送展的“万众一心壶”和“紫桃缘壶”凝聚了后代对前辈的敬仰,受到各方好评。

当然,此次活动最积极的还是邵顺生、徐俊师徒俩了。徐俊自把黄明介绍给自己师傅后,就一头扎进创作室,潜心创作他那把“辛亥提梁壶”。紫砂壶虽千姿百态,但分起类来无非是方、圆、花三大类形制,其中师傅邵顺生是方型壶之大家,方圆数百里没有能超过他的。而徐俊虽继承了师傅方壶之精髓,但也博采众长,方、圆、花样样精通。尤其壶把朝上的“提梁壶”做得十分精致。

这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紫砂壶的领军人物邵顺生,则以自己毕生的功力,特意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制作了一把名为“顶天立地”的大型方壶。此壶先由吴山明先生用笔墨表现孙中山先生“博爱”两字和中山先生的肖像,而邵顺生则用自己最拿手的方壶来诠释和表达他的感悟。邵顺生告诉记者,为了体现出“顶天立地”的气势,他在整合壶的制作装饰上采用了以柱子为主的手法,使用柱子衬托其方壶的整个造型:用炮筒样式制作成壶嘴,代表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用九根捆绑在一起的柱子制成壶钮,以代表九鼎,象征着权力;再用两根柱连成壶身,叫“齐心协力”。把壶嘴、壶钮、壶身连起来看,整体就是一个“1911”的造型。

他的壶横空出世后,连吴山明都拍手叫绝。当时,就有人想出价50万元买走此壶,邵顺生说,这壶我是不卖的,是拿来支持黄导办好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活动的。黄导知道后激动得紧紧握住大师的手,连称谢谢。邵顺生说,“黄导你别谢我,是你的精神感动了我。当然,我与你颇有壶缘,你有把父亲留给你的壶,我最近也收回了我父亲的一把壶!”原来,邵顺生一年前曾在北京会友人,席间,朋友无意间谈起家中藏有一把壶,壶里的印章好像是“邵某祥”,问他会不会是你家的亲戚。一听此言,邵顺生当时就激动万分,因为邵顺生的父亲也是一位著名的制壶大师,一生制作了许多名壶。随着年代的久远,特别是文革的毁灭性破坏,父亲的壶几乎毁坏殆尽。一直以来,邵大师就有个心愿,只要有机会,就将父亲的壶收回来,但这种机会非常少。所以,当有人向他提供信息时,他就迫不及待地追问“名字是不是邵鸿翔?印章是不是一方扁章?”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邵顺生果断的以自己的一把价值十几万元的名壶换回了父亲的那把老壶。如今,贵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的邵顺生任意一把壶的绝对价值都不菲,更遑论是一把名壶,但他却并未感到丝毫吃亏。“我找父亲的壶已经三十多年了,收获却很有限。父亲的壶大多是六十多年前在紫砂联社做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能保存下来的并不多。”

两代人,一壶情。同样对父亲的思念和缅怀,在这小小的一把壶中尽显,就因着这深刻的父子情,老壶的价值无法用物质来衡量。同样的两代人,同样的壶中情,同样的寻壶之旅,好像是冥冥之中已被牵好的线,拉近了这两个浪漫而又感情丰富的文人骚客的距离。

文化同根生,壶系两岸情

缘分,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字眼。对于外国人来说,缘分要翻译起来很复杂,但凡讲起,总有一言难尽的玄妙。然而,在冥冥之中,正是这一段又一段难以言明的“缘分”牵起了陶艺、丹青百家与黄明的故事。黄明曾感叹:“有些缘分真的很奇妙,如果那天没有碰到徐俊,这次活动就不知道能不能办成;如果没有《大公报》记者和台湾友人罗先生的牵线和鼎力相助,不知道这次活动会不会办得那么精彩。”

当黄明把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之时,也陷入深深的忧思:虽然这次活动已拍成了大型电视纪录片--《一片冰心在玉壶》,记录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意境和创作风采,但仅仅如此,花这么大的精力搞如此大的活动岂非可惜了?能不能有更好的传播形式?

当时,前来采访的《大公报》记者得知后建议:何不把这100把充满文化色彩的紫砂壶送到香港或台湾地区去展出,以此扩大影响?当即这位记者与《大公报》负责人电话联系,负责人一听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办的活动,立即表示支持,不仅在前期就开辟专版为活动做宣传,还邀请黄导携百壶和大师们到香港办展览。

与此同时,一位罗姓台湾朋友也提出,他认识台湾高层人士,可以帮助联系到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展出。在这些友人的帮助下,形成了“名人、名言、名壶”两岸三地百壶巡展的策划并得到圆满落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丹青紫砂宜于兴”活动终于迎来丰硕成果。2011年10月10日至10月12日,“名言、名人、名壶”巡回展首次在香港柯达大厦《大公报》报社亮相,受到香港各界人士的青睐与好评。《大公报》总编辑贾西平说,举办这样的展览纪念辛亥革命,一来是怀念孙中山等革命先驱历史功绩;二来有助于促进两岸三地文化交流。而两岸同心实现民族复兴,亦是大公报人的责任和追求。

这次活动也受到台湾方面的关注,2011年10月9日,当辛亥百壶在香港预展时,台北孙中山纪念馆文教组主任林国章先生专程赶来参会,当他看到造型百态,精致无比的百壶时,爱不释手,认为这些集丹青与紫砂于一体,又铭刻国父孙中山名言的紫砂壶极具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于是,他向黄导发出了赴台展出的邀请。

“我真的没想到能有机会让丹青百壶走进台湾‘孙中山纪念馆’,让台湾同胞有机会见识到大陆文化的魅力”黄导说。在《大公报》及台湾友人的牵线搭桥下,2011年12月9日,这批凝聚大陆艺术名家高超技艺和百姓情谊的紫砂壶被送往台湾巡展,并最终被台湾中山纪念馆永久收藏。

在开幕式上,台湾“孙中山纪念馆”前任馆长曾坤地感谢各界支持,他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孙中山百壶创作展’结合了最高智慧与专业,非常有意义”。当看到曾坤地馆长向紫砂百壶的丹青作者和陶艺大师颁发收藏证书时,黄导不禁热泪盈眶。这次活动历时两年,单单是邀请百位制壶名人和百位书画名家就花了他大半年的时间,尤其是经常被资金问题所困扰。“拍我这样片子其实真的赚不了几个钱,找不到人投资的时候我只能通过抵押房子来暂时周转资金”黄明有些无奈地对记者说。2011年6月,围绕这次活动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同时在杭州、宜兴开拍。那段时间黄明和司机、摄像师三个人几乎天天往返于浙江和江苏两地,“来来回回,一共跑了5万多公里,轮胎都换了四次!”

在谈到举办次活动的初衷时,黄明说:“与其说这个活动是一个策划和创意,更不如说是一种期盼和希望,我们期盼每一位参与者都能重温孙中山先生的箴言,感悟伟人一百年前的思想,我们也希望在太平盛世、艺术如金的年代,用‘饮水不忘挖井人’的理念,抚今追昔、净化心灵,为丰富民族艺术宝库添砖加瓦。”

如今,“名言、名人、名壶--丹青紫砂宜于兴”大型巡回展又回归大陆,在杭州岳王艺术城三楼首次展出。台湾友人罗志明先生观后表示,两岸文化交流带动了人民情感交融,此次展览把中华文化最精华的内涵、最高的艺术创作融合在一起,不但使参观者进一步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也让其思想随着艺术品而历古弥新。他认为,中华文化之根在大陆。有人说,大陆根本没什么文化,反而台湾保留比较多。这次展览是最好的回答!

云南鲁甸地震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伤亡惨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