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紫砂壶记忆 明嘉靖十二年 紫砂提梁壶

2015-06-01来源于:华夏收藏网    编辑:晨熙


明嘉靖十二年 紫砂提梁壶

“烹茶活火尚温酒,洗砚池水还养鱼”。这是郑板桥的联语。无疑那时的炊具是砂壶。砂壶者,陶也。陶与壶一体,壶与茶相连,水与火相济。“水火既济”文明始盛,茶禅可行,制陶人功莫大也。由泉水、柴火、砂壶及山茶烹出来的饮品,实乃琼浆玉液也。汉以前的砂壶无流(壶嘴)也无提梁,河姆渡先民已用海泥制成泥壶,夸大器身的旋痕以作纹饰,留下古朴自然之美,据传,苏东坡发明了提梁壶,故世有“东坡壶”之称。岁月沧桑,文献湮没。今宜兴人将成化年间金沙寺僧为紫砂陶的最早创始人。

起初明提梁壶为寺僧自用之器,传承宋元特点,即多数壶的下端不上釉,以便更有效地吸收火的热量。材料是粗糙砂原泥,拙中藏巧,气度博大,是早期日用紫砂器的特征。因其砂粒较粗,往往会被认为是普遍的缸胎,其实泥和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壶底款有“金沙内用”字样,无疑会大大提升壶的身份,为茶禅文化之瑰宝。金沙即宜兴城外湖山中的金沙寺,原为唐宰相陆希声隐居处,明时为寺庙。紫砂传人便是吴颐山书童——供春,他陪相公在金沙寺读书,闲时在寺僧处学会了做壶,世称供春壶。后有制壶名家时大彬,大彬制的壶底无款,却以拇指纹代替印章。苏州人吴宽(1435-1504),成化八年(1472)状元,有《爱茶歌》云:“堂中无事常煮茶,终日茶杯不离口。当筵侍立惟茶童,入门来谒惟茶友。谢茶友诗学卢仝,煎茶有赋拟黄九……”

今被誉为紫砂第一壶的为南京中华门外明嘉靖间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提梁壶,该壶入选了《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据载泥质与寺僧和供春壶相吻合。此壶于2004年6月上拍,成交价55万元,现已成倍增值。

慈溪著名书家梅调鼎于光绪24年(1898)题提梁壶款铭云:“量力学东坡,学得东坡小。一样煎活水茶,吃了无人晓……”另壶铭云:“茶已熟,雨正濛,戴笠来,苏长公,赧翁。”三言两语写出了苏东坡形象。赧翁为梅调鼎之号,当年由王东石、何心舟等制作,世称玉岑(成)窑。据说当年梅调鼎赴试,其试卷因字差被考官丢弃,后发奋学书,遂成名。他的弟子为钱罕,钱的弟子即沙孟海也。

曾几何时,家中亦有玉岑窑壶,用来烹茶。也常作冷茶壶使用,口渴时“咕咚、咕咚”喝一通,嘴一擦就往外跑。夏令时节,壶里泡有“臭花”,是一种叶和花均细小,高约二三尺的草,味略苦,有解渴消暑之功效。农忙时节用此壶来担茶,一天傍晚在池塘边洗脚,竟将它遗忘在池边,实为可惜。粗砂壶为日用器,当时有批量生产过,估计民间尚有遗留。

宋时茶为煮饮,元后才泡饮。因此紫砂壶也逐渐由大到小,砂质也逐渐由粗变细,用途亦由日用提升到赏玩,价位亦随之大幅提升。当代制壶名家顾景舟的名壶曾拍出1200万元的高价,令行外人为之咋舌。

因宜兴紫砂原料开采殆尽,大师的精品壶价格多在百万元以上,普通工艺师的名壶每把也需数万元。值得欣喜的是我们在鄞奉交界处发现了疑似紫砂矿,紫砂又名“富贵土”。(来源:美术报)

云南鲁甸地震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伤亡惨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