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牙雕传人王树文:在创新中传承传统技艺

2015-09-06来源于:金黔在线编辑:清语

在纽约联合国大厦的展览大厅里,中国国礼——象牙雕刻作品《成昆铁路》令无数外国友人惊叹。这件获准永久陈列在联合国总部的牙雕作品是1973年中国赠送给联合国的国礼之一,它的总设计师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象牙雕刻艺术家王树文。

1962年,19岁的王树文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工艺美术厂象牙车间。在这里王树文开始了与牙雕艺术长达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让很多人记住中国牙雕艺术的正是王树文的《成昆铁路》。在设计制作《成昆铁路》时,王树文运用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相结合的手法,在1.58米长的象牙上,表现出铁路、“一线天”、大渡河等壮美景观。那一年,他刚满30岁。

作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象牙光洁如玉,圆润细腻。要在象牙上雕刻一件完美的作品,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更要具备丰富的艺术想像力。王树文在不断钻研雕刻技艺的同时,不断从国画、考古、古诗词、佛教中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品位。1984年,他设计的牙雕《凌波仙子》,凝脂莹润,娇嫩欲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

1990年,中国遵守第七届《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协议》停止进口象牙。此后中国牙雕工艺所用的原料,都是1989年以前库存的象牙。北京工艺美术厂象牙料陡然紧缺,王树文所在的象牙车间和金银花丝车间合并为一个车间。而此时,正是王树文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

“被改行”的王树文又拿出刻苦劲儿,拜著名花丝大家毕尚斌、翟德寿为师,手拿起镊子从掐、垒、盘丝学起,再入錾、填、嵌、镶诸工艺。他还潜心钻研汉代、唐代和明清艺术,并把学习体会付诸金银与象牙、木料结合的创作中。

没过几年,王树文在花丝镶嵌上的技艺也日臻成熟,他创作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将花丝镶嵌、牙雕、宝石雕等各种工艺近乎完美统一于一体,堪称当代佛教艺术的珍品,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其题写了“鸿庥普荫”。他由此成为国内一等一的花丝镶嵌大师。

但牙雕艺术依然是王树文心中最深的牵挂。象牙雕刻起源于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商周时代就极其发达,后历经汉、唐、宋、元,鼎盛于明代。王树文常说“这么古老的艺术,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记忆,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了。”

象牙的原料少了,王树文就考虑借鉴其他技艺精华,“走出一条新路”。他先后创作出牙雕和木雕、景泰蓝、花丝等结合的新产品。上世纪90年代他创作的“十世班禅”坐床典礼金印和“两弹一星”勋章都是以黄金为原材料、运用象牙雕刻技艺所创造的经典作品。

但是,毕竟牙料数量的限制,作为象牙雕刻的国家级传承人的王树文,最近十年都没有收牙雕技艺的徒弟。“牙料太贵,不适于练手,这使得传承方面有很大问题。”王树文流露出些许的无奈。王树文直言,保护动物是应该的,但人类传承千年的象牙雕刻艺术也应该受到保护。他主张,象牙雕品不提倡规模生产,而是艺术的收藏,更应该集中到博物馆由国家统一保护,在保护和传承中走出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王树文最大的愿望是利用现有的象牙材料设计制作出高水准的牙雕艺术品。现在他大部分人物雕刻作品都是以乌木、金银等材料为主体,在脸和手的部分才用象牙来表现。“将牙料用得少而精,起到提神、画龙点睛的作用。”王树文表示,“政府下大力气保护的是象牙雕刻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是祖国精粹的文化艺术遗产的技艺,象牙原材料的匮乏并不能成为这项技艺失传的理由。”

云南鲁甸地震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伤亡惨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