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五招,如何分辨犀角雕件是清或明朝雕制

2015-08-24来源于:凤凰网编辑:雨露

 随着人们对送礼越来越高端化,很多朋友送出了珍珠宝石,而也有些朋友喜欢送玉,而送犀角礼品的朋友就更显得少中之少了。为什么呢?一般来说,如果你送的犀角制品是明、清时代的,那可是非常难得的珍品,送这样的礼品,肯定有重大意义。如果你送的是近代的仿品,那这让人觉得送得不真实,收礼人面子过不去。所以,学会分辨犀角是不是属于清、明时代的,这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今天,小编支你五招,如何分辨犀角雕件是清或明朝雕制?简单五招,分辨出明清制品,也更不会上不法商人的当,以仿品来冒充真品啦!

要想判断一个雕件是明是清,是新是老要从以下五点入手:

第一:看雕工是简洁还是繁缛。大家知道犀角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在早期(如明中、晚期),上层人物制作犀角杯,主要是为利用其药性价值,犀角有凉血、解毒的功效,将酒放入杯中,能吸收药性,健壮身体,犀角杯的实用价值是主要的,艺术价值居第二位,所以雕刻家们是以尽量保存原材料为目标的,在下手雕刻以前往往有惜材如金的心态。这样,雕出的成品,必然是绝对维持材料原形状,且刀工简洁,能够不剔不剜的,绝对不会去剔削,图案也以浅浮雕为主,不忍把角肉挖得太多。

明代的作品大都符合这个特点,明晚期虽然有些松动,但绝不会出现多层次的繁复雕法。而到了清代,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雕饰,而希望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性,于是清代初期的犀雕在造型上有些已经在原材料基本形状上进行剔削了,在雕饰上也不局限于图案疏朗,而追求较细密的纹饰,但原则上还不损失原材料的材质,比起明代作品它们显得精细,而比起乾隆以后的作品,它们又显得朴质。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人们唯美思想的膨胀,收藏者已经把追求富丽豪华当成主要目的了,所以对于材质的保护就退居了次要地位,这就使工匠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雕出的成品层次分明,纹饰繁复,与明代作品就有了截然不同的风格,这个时期造型已不以杯、碗为主,出现了如意、佛像、佩饰等题材,这种风气一经形成就不可收拾,到了乾隆后期甚至出现了镂空雕件,距离明代简洁疏朗的风格越来越远了。现代雕品为迎合人们的审美观,往往雕得十分细腻,这样美是美了,但绝对不符明代或清早期的规律,明眼人一眼就会分辨出来的。

第二:看底足及腔。明代中晚期的制品,以平底的为多,这是为了尽量保留犀角的材质,即使有少量剜足的,其足凹也极浅,清早期平底的已不多,但圈足剔刻深度不大,仅从轮廓上显出其实是圈足而已,到了乾隆时期,就出现了深挖足的作品。比较明代作品可谓泾渭分明。

与底足剔剜深浅变化一样,作品杯口的深度也有一个规律,即越早的作品腔口越浅,这是因为清中期以前,犀角原料以亚洲犀为主,这种角很短,底部凹槽也浅,清中期后非洲犀角被广泛使用非洲犀角长度大,底部凹槽也深。再加上明代匠人又舍不得过于深剔,所以明清犀杯深度就截然不同了。若看到杯口深度超过4cm的,可以毫不犹疑定为乾隆以后的作品。

第三:看颜色。前面说过,天然的犀角,以褐黑色为多,也有一些是白色的,其色调并不漂亮,所以雕成后多数都要进行染色,明代的制品由于雕饰简单图案简洁,更容易暴露出天然犀角颜色不匀的缺陷。所以多染以蜜色以增其美感,到了清乾隆时期,雕琢工艺变得繁复,工匠们可以剔去不匀的色调,所以染色可以退居第二位,这时期的制品,反而能保持犀角的本色,按照一般规律,明代制品以黄褐色、蜜色为主,清初又增加了红褐色,到乾隆则以犀角的本色黑褐色为主了。

第四:看雕饰花纹的内容。明代的作品以简单的花卉,螭虎为主,有少量山水图案,山水中一般没有人物,且以浅浮雕为主,少见多层次的深浮雕,尤其少见透雕。现在市场上有不少镂空雕件,都标榜为明代作品,很值得认真推敲,大部分是晚清民国的作品。

清早期在图案内容上有了变化,出现了山水人物图,康熙时有了深浮雕,但透雕仍罕见。到了乾隆时期才出现了图案繁缛的多层次深浮雕。乾隆时期尚古风气浓厚,出现了不少仿商周青铜器纹饰的作品,这在康熙以前是看不到的。

第五,看杯槽内的雕饰。犀角雕件,主要是酒杯。在杯槽内常常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注入酒水后,通过水的反射,花纹立体感十分强烈,增加了艺术性。杯槽内的纹饰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明中期以前的犀角杯,重在实用,杯中往往仅是一个素面没有花纹。明晚期,杯槽内的纹饰很简单,也很稀疏,有的仅是阴刻线条。清康熙前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图案,但以浅浮雕为主。乾隆时期才出现了十分繁复的高浮雕。这个特点在杯槽内显得更为明显,所以如果从立面上难以辨别时,可重点看杯槽内的雕饰。

云南鲁甸地震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伤亡惨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