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深藏闺中人未识——皇家御用重器漆器的收藏

2015-07-23来源于:中国文化报编辑:婉婷


殷秀云 雕漆群仙祝寿大盘


祝重华 夕阳

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漆器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大碗,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曾几何时,漆器曾代表我国工艺美术的最高水准,也是皇家御用器具,享誉国内外。然而在今天,历史悠久的漆器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深藏闺阁待时飞的金凤凰。

人称“京城第一玩家”的王世襄对我国漆器情有独钟,曾言自己平生最得意的事之一就是撰写了《髹饰录解说》一书。此后,他还撰写了《中国古代漆器》,漆器研究已成为王世襄最主要的学术成就。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漆器到底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其发展状况如何?又为何逐渐淡出了当代收藏界的视野?本文将走进漆器收藏,同读者一起揭开深藏闺中的漆器的面纱。

千年髹漆 皇家御用重器

我国漆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轻便耐用的木胎漆器就逐渐取代沉重的青铜器,成为酒具、食具的首选。在战国秦汉时期,漆器因其胎薄体轻、坚固耐用、装饰华美等特征,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近500件精美的漆器,色彩绚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特色,成为西汉漆器辉煌的有力佐证。

唐朝时期,中国漆器技艺传入日本,使其在日本大放异彩。明清时期,漆器备受珍视,成为皇家御用品,被视为“五朝御用重器”,尤其是明永乐年间,皇城内设置了御用漆器作坊果园场,以扩大皇家漆器生产规模,推动了明朝漆器的生产发展。

漆器的贵重不仅在于其久远的历史,还在于其考究的制作工艺。制作漆器所用的天然漆十分考究,古人有“百里千刀一两漆”的说法,可见其珍贵程度。而漆器的制作工艺相当繁琐,一般分为选料、塑胎、涂漆、彩绘、打磨抛光、烘干等步骤,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

以雕漆为例,仅上漆就需要在胎上涂百层以上漆液,每涂一层需待以时日阴干,反复进行,仅是髹漆这道工序就需百日之久。

漆器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因其繁复的制作工艺,还在于其多样的工艺门类。在明代黄成所著的《髹饰录》中,他将漆器工艺分为十四大类、101个品种。如剔红、剔犀、螺钿、描金……不同工艺制作的漆器风格各异、各有千秋。

此外,我国传统漆器不同的风格技法,使得这些作品呈现多样化特征。比如,被列入燕京八绝之一的北京雕漆,延续元明清三代宫廷漆艺繁复之美的特点,以原料珍贵、工艺繁琐、雕刻复杂而著称,纹饰精美考究,具有皇家富贵、大气的特征;而福州脱胎漆器则以轻便、工艺多样见长,曾与景泰蓝和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

扬州漆器则是我国木胎漆器的发源地,代表了中国木胎漆器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国的四大漆器之一。

从皇家至尊到民间坊作的衰落

然而,具有如此悠久历史的漆器,在今天的发展状况却并不乐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殷秀云从事雕漆艺术已有40多年,是中国雕漆艺术的代表人物,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雕漆技艺传承人。

据殷秀云介绍,清末以来,京派雕漆日渐衰落。建国初期,由于当时我国工业尚不发达,国家曾依靠传统工艺品换取外汇,因此北京依靠工艺美术的“四大名旦”——景泰蓝、雕漆、玉器、象牙出口取得外汇收入,使得北京雕漆逐渐恢复生产。20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16家作坊联合建厂,揭开了北京雕漆工艺发展的新篇章,雕漆从业者从百人发展到上千人。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雕漆出口规模更大,北京郊区发展了很多加工厂,从业者规模达到两三千人,北京雕漆盛极一时。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出口行业逐渐增多,工艺美术换取外汇的作用下降,雕漆工艺的发展受到较大冲击,2000年后才得以慢慢恢复。“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命运和国家政策直接相关,尤其是在2003年,国家发布扶持工艺美术的相关政策,雕漆工艺才逐步恢复。

”她介绍,尽管如此,目前,北京的雕漆从业人员也就100多人,而且70%至80% 都是年龄在50岁到60岁之间的老工人,年轻力量微弱,手上功夫有限,雕漆工艺的传承后继乏人,其生存环境更脆弱,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云南鲁甸地震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伤亡惨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