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李波生:“中华瑰宝”鄱阳脱胎漆器的技艺传承

2015-05-24来源于:网络编辑:陈苏

李波生和他的作品.JPG
李波生和他的作品。

 李波生在创作.JPG
李波生在创作。

鄱阳脱胎漆器作为一门纯手工民间技艺,始于汉代,兴于南宋,盛于明清,享誉江南,被誉为“珍贵黑宝石”和“东方珍品”,与景德镇陶瓷、北京景泰蓝齐名,被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中华三宝”之一,曾畅销于东南亚及欧美,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四等奖。

新中国成立后,鄱阳脱胎漆器更是一枝独秀,多次荣获省级、国家级及国际大奖,1961年人民大会堂修建时,鄱阳脱胎漆器大幅屏风及大型吊屏,被选作江西工艺品的代表,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另有不少作品,亦被中央美术馆所收藏。南昌滕王阁、西山万寿宫等名胜的修缮与装饰,都有鄱阳漆器不可或缺的浓重篇 章。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陈出新,新兴产业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传统工艺尤其是纯手工艺受到了强烈冲击,鄱阳脱胎漆器因其手工制作繁琐、技 术难度高、生产周期长、短时间内难以取得经济效益等特点,终也没有逃脱被淡出市场的厄运,从事这门技艺的人终因耐不住清贫而一个接一个地选择了放弃或改行,他们纷纷埋怨:“一件很普通的漆器,做出来的时间最少也要3个多月,而如果要做一件很精细的漆器,则要花费多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这个代价实在太不划算!”

正当鄱阳漆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穷途末路之时,生于斯长于斯的鄱阳人李波生唯我独行、孤意坚守,他自17岁时起跟随父亲开始学习脱胎漆器这门技艺后,便一直苦苦坚持到如今,在这个行当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鄱阳脱胎漆器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间瑰宝,如果就这样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传,那真是无可弥补的罪过!”。为了这挽救这一濒危的“世纪瑰 宝”,有人说他是遵照父命,也有人说他是情有独钟,反正他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念头或做过第二个选择,他说他已“把把这门鄱阳祖先流传下来的技艺当做自己一辈 子的事业来进行”。

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岁月,也无论是蚊叮虫蛟,还是寒气袭人,作坊内你随时都能看得见李波生那披挂上阵、辛勤劳作的身影。他,除了忙于他的脱胎漆器外,一不打牌,二不应酬,三不玩乐,对此,有人形容他是:“红灯绿酒眼不见,漆艺苑里勤耕田”。

创作过程中,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差错,尽情发挥心灵手巧的功力,全神贯注地将脱胎漆器的制模、裹布、上灰、上漆、脱胎、打磨、贴箔、推光、抛光等50多道工序操作得淋漓尽致、一丝不苟。

经他之手制作的漆器作品不掉漆,不褪色,不变形,可耐热,而且图文并茂,惟妙惟肖,涵盖了大花瓶、漆画屏匾、传统雕刻、化妆盒、礼品包装盒、酒店/ 办公建筑装璜品、文具茶具器具等几百个品种,其运用范围已从原来的艺术性、欣赏性、收藏性扩充到带有实用性质的工业品或日常用品上。他的工艺,制作细腻精巧、造型典雅别致、漆面光泽圆润、色泽瑰丽鲜艳、刻绘精细自然、纹理清晰秀丽、质地轻巧坚牢,犹如宝石闪烁,甚称巧夺天工,令人爱不释手、留连忘返。文化 部副部长王文章、赵少华、周和平及国务委员马凯先后参观了他脱胎漆器的演示过程,四川美术学院著名漆艺教授何豪亮观赏之后赞叹“鄱阳脱胎漆器的成型是全国 最先进的工艺之一”。

他的执着与坚守终于赢来了他人生应有的回报。2004年,其漆器《稳操胜券》和《星星相印》分获中国国际民博会和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二项金奖,并入载《中国民间艺术精品集》和《中国收藏暨民间艺术博览会刊》,作品《“宝砂隐花”将军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2010年,他本人应邀参加由 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展示”并获奖。接着,他的脱胎漆器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鄱阳脱胎漆器”也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他本人也因此而成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和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漆 器工艺”的江西唯一持证传承人,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为数不多的23个代表性传承人当中的其中一人,国家邮政局为此特地发行“中华艺术瑰宝:李波生脱胎 漆器艺术成就纪念邮票”。他先后获得“江西省工艺美术家”和“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专业职称,还被吸收加入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会会 员等。中央电视台、部分省、市电视台及江西日报、江西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对其作品及事迹作了大篇幅的专题或报道。  

“鄱阳脱胎漆器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不可多得的传统工艺,它凝聚了历代鄱阳艺人的心血和智慧,是一份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李波生说,“我作为其制作工艺的当代代表性传承人,有责任、有义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其不断发扬光大,让它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百世留芳,永放光彩!”。

云南鲁甸地震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伤亡惨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