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壮锦技艺传承人和她的弟子们

2015-01-23来源于:网络编辑:

1.壮锦技艺后继乏人,蒙如君织锦的身影透着些许的落寞和无奈。

2.每一张壮锦的“出炉”都凝聚着蒙如君的大量心血。

3.现供职于县博物馆的盘芳薇经常向蒙如君请教织锦技艺,她是蒙如君为数不多的“出师”弟子。

4.蒙如君和弟子们展示色彩斑斓的壮锦成品。

5.蒙如君保存着自己设计的样品。

6.壮锦编织是一门枯燥而复杂的工艺,每天数万次机械的动作对织锦人是极大的考验。

7.每一根棉纱的挑选都决定着所织壮锦的完美程度。

“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这是清代忻城举人莫震在夜归时的所见所闻。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忻城县是广西壮锦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地所产的壮锦曾经是广西壮锦中的精品,作为贡品晋献皇宫。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壮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渐缩小,目前整个忻城县,只有一人掌握着壮锦编花本(图案)的技术。她就是被列为广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的蒙如君。
1972年,15岁的蒙如君初中毕业,为了能进县城的工厂上班,便把年龄虚报到16岁,最后被安排进县壮锦社(后改为壮锦厂)。当时和她一起进壮锦社的还有6人。几个月后,6名工人见织锦工艺复杂,难以学会,便陆续离开了壮锦社。一年后,只剩下蒙如君坚持学织壮锦,她跟着师傅学了整整8年的织锦,才学会整套技术。
1994年,由于销路不畅,壮锦厂停产了。说到这里,蒙如君摇头叹息道,由于织锦工艺复杂,制作时间久,且市场价格低廉,很多跟蒙如君的同龄妇女都转行做其他生意谋生去了,年轻的女孩也不甘死守在织锦机前,纷纷外出打工,只有蒙如君等数人仍然执着地坚守在织锦机前。
对于壮锦的保护,当务之急是要做好织锦技艺接班人的培养。2011年,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忻城办厂,派出8名学员向蒙如君学织锦技术。蒙如君耐心地向她们传授织锦技术,帮她们装好了机,自己又先织了一段示范给她们看,然后又让她们跟着一起织。由于工艺复杂,先期来学的几名学员学了3个多月,仅学到了一点皮毛。“光是织锦就很难学,捡图案就更难了,捡图案是立体的,只可意会,很难讲得明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蒙如君伤感地说道。
如今,走过一千多年岁月的壮锦,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技艺已不再作为人们的谋生手段,而是作为一种民族工艺品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但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工艺,成为当前工艺美术工作者的重大课题。

云南鲁甸地震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伤亡惨重。..[详细]